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聞
科大領導團隊研發機器學習模型CELLO2 揭示腦膠質瘤演化的預測因素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近日揭示了原發性腦腫瘤在接受治療時的惡化機制,並研究出一套人工智能模型,可預測腦癌患者接受治療後的進程和結果,為改善病人管理策略以及實施精準腫瘤治療提供新方向。
瀰漫性腦膠質瘤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原發性腦腫瘤,一般透過手術,並結合放射式治療與使用化學治療藥物-替莫唑胺(TMZ)進行治療。然而,TMZ化療往往只可延長患者約三個月的壽命,因為幾乎所有患者都會面對腦膠質瘤復發的問題,而醫學界至今仍未釐清這套標準療法促使腦膠質瘤惡化的分子機制。
為解開這個謎團,由科大生命科學部和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夏利萊夫人生命科學副教授王吉光領導的研究團隊,全面分析了544位腦膠質瘤患者的腫瘤分子樣本和臨床數據,當中包括182名東亞患者,以辨識不同種類腦膠質瘤演化的基因組和轉錄組預測因子。
透過大數據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一些與TMZ抗藥性及腦膠質瘤快速惡化相關的早期預測因子,包括患者於初次診斷時已發現調節基因MYC的數量增多,或MYC的目標基因被過度激發,這些情況均會誘發腫瘤在治療時發生超突變。團隊亦發現,如患者於初次診斷時,已發現CDKN2A基因缺失,他們後期腫瘤急劇惡化的機率亦更高。
團隊亦進一步發現,東亞人的腦腫瘤基因突變,跟白人比較有明顯差異。例如東亞患者腦腫瘤出現7號染色體擴增和10號染色體缺失的機率較少,而出現MYC 複製基因擴增的機率則相對較多。至於一種較常在白人患者身上發現的腦膠質瘤高風險因素rs55705857(G),卻極少機會在東亞人群中出現。
王教授說:「這些研究結果印證了為癌症患者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的重要性。我們相信發現這些腦膠質瘤復發的早期預測因子,將有助發展針對這種惡性腫瘤的精準治療,尤其能為復發患者帶來裨益。」

新聞
科大獲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捐款港幣一千五百萬元 支持環境科學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獲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捐贈港幣一千五百萬元,襄助大學推動科研,特別是環境科學方面的研究和發展。
環境科學、可持續及綠色科技是科大六大研究範疇之一。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的捐款將有助大學招募最優秀的人才,透過創新方案來應對環境挑戰及促進可持續發展。
為感謝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的慷慨支持,大學將成立「唐君遠環境科學教授席」。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資助了不少上海與無錫的學生,以及當地興建的學校和教學設施。
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唐英年先生表示:「我與我的家族一直非常支持教育,因為教育可提升生活質素、增强經濟福祉以及推動我國繁榮發展。我們關注環境科學的决定,源於我們對建設更美好明天的共同信念。通過支持科大這所卓越的大學,我希望見證更多令人振奮的研究成果,促進可持續發展,爲一個更有希望的世界作出貢獻。」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對唐先生與大學抱有共同願景,以及對科大一直以來的支持表達謝意,她說:「最近超強颱風和暴雨所造成的破壞,明確地提醒我們地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由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這些挑戰迫切地需要智慧的方案以及可持續生活的實踐來解決。我衷心感謝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的慷慨支持,該捐贈不僅幫助我們吸引頂尖的人才,加速我們的研究和創新,更有助塑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唐英年先生、太太唐郭妤淺女士及兩人的家庭成員,與科大領導和管理層包括校董會副主席楊佳錩教授、校長葉玉如教授和顧問委員會主席廖長城先生,共同為捐贈儀式作主禮嘉賓。
典禮結束後,眾人聽取由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主任劉啟漢教授和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楊晶磊教授所帶領的兩個研究團隊,介紹他們科研上的突破,以展示大學就應對全球環境挑戰所作出的努力。這些創新成果包括促進可持續生活的智能建築技術,以及一個可提升個人健康的革命性個人化空氣污染監測平台。

新聞
科大學生3D打印製作月餅慶中秋
明天就是中秋節,除了賞月外,當然少不了要吃月餅。近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一班綜合系統與設計學系的博士生,於助理教授李桂君的帶領下,炮製出全港首批利用3D打印技術印製的月餅。這批紫薯及奶黃口味的月餅,印有科大校徽。該食物打印機由團隊設計,除可印製月餅,亦可製作包括曲奇或蛋糕等甜品。
打印機現時只需十分鐘便能印製一個月餅,未來更可進一步縮短至五分鐘左右。過程無需借助模具創作複雜的圖案和形狀,食物材料及份量亦可根據用戶的要求和營養需要度身訂做。團隊將為打印機注入加熱功能,並已就此技術申請專利。目前市面的3D打印機只能印製肉類或朱古力等無需加工食物,未來新型打印機所製造的食物將無需另外加熱便可食用,實現「一條龍」3D打印兼烹調處理,大大減少製作時間。

新聞
科大與世界經濟論壇首個大中華區領導力發展課程圓滿結束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世界經濟論壇合作,於上周接待了40位來自包括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和中東等22個國家及地區,專業領域涵蓋法律、科技、媒體、公共行政、投資銀行和人道援助等領域的年輕管理人員和公司創辦人,成為大中華區首間舉辦「全球青年領袖論壇領導力發展課程」的大學。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長葉玉如教授、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以及科大其他教授,均就其各自專業於課程活動中分享及講授與人工智能(AI)相關的話題。
葉玉如教授在歡迎午宴中表示科大在人工智能的開發和應用均走在前沿。大學致力參與尖端人工智能研究,並開發先驅性技術。是次課程除邀得科大頂級學者,就AI最新發展及該技術對環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授課,亦邀請了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大學的世界級學者講授課程。大學亦響應「香港夜繽紛」,安排學員參觀尖沙咀海濱等景點,體驗香港國際大都會氣氛,又帶同學員走訪香港與內地的初創企業和科技巨頭,促進來自世界各地的課程參與者與大灣區創業者、研究員與投資者之間的交流。參與是次課程的青年領袖來自不同背景,包括巴西政黨、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美國有線新聞網絡和里約熱內盧州檢察官辦公室等。
多國大學如哈佛、普林斯頓、劍橋和牛津等,均曾與世界經濟論壇合作舉辦「全球青年領袖論壇領導力發展課程」,探討包括能源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等全球重要議題。

Stories
科大與全球青年領袖共同發掘人工智能新機遇
香港科技大學 (科大) 的人工智能科研一直走在前沿,最近更與一眾青年領袖於校園共同探索人工智能的革新力量,以及它在應對全球挑戰中所擔當的關鍵角色。
近40位來自全球22個國家及地區的青年領袖雲集科大,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論壇領導力發展課程」。科大是大中華區首間主辦這個課程的大學,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及校長葉玉如教授以主辦者身分歡迎各位全球青年領袖來臨參與。這群年輕有為的領導者包括來自頂尖企業和國際組織的高級管理人員和成員,他們所從事的專業涵蓋科技、媒體、公共行政、投資銀行和人道援助等不同領域。
爲期五天的沉浸式「全球青年領袖論壇領導力發展課程」於9月18日至22日期間舉行,主題為「人工智能推動未來:機會與挑戰」。課程内容覆蓋藝術、Web3、醫療科技,以及大灣區和其他地區不斷轉變的經濟環境等議題。十多位科大學者積極分享他們的真知灼見,與青年領袖們深入探討以上各項前沿領域的發展。課程以沈向洋教授與主持人的對談作結,他就人工智能在不同範疇的影響力分享了他的睿見。
藝術與 Web3相互交融
隨著人工智能逐漸融入日常生活,它也結合藝術,為文化滋養和創意表達開闢新天地。在「當藝術遇上人工智能」的精彩演講中,首席副校長兼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郭毅可教授闡述了兩者的有趣交融。他講解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演算法如何製作出令人目不暇給的藝術作品、策劃專業表演,以及設計沉浸式藝術裝置,足見人工智能可以在藝術領域帶來劃時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