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頒授榮譽大學院士予六位傑出人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向六位傑出人士頒授榮譽大學院士銜,他們分別為陳珊珊女士、張世成先生、麥健輝教授、湯復基博士、王德威教授及周禮棟博士(按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榮譽大學院士頒授典禮由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和校長葉玉如教授共同主持。
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讚揚六位榮譽大學院士的卓越成就、對社會的重大貢獻以及對科大的鼎力支持。他表示:「科大致力匯聚英才和推動創新。本年獲譽的各位院士在其各自領域均展現出卓越的領導能力,並積極回饋社會。他們秉持與大學使命高度契合的理念,在社會上取得非凡的成就。無論是開拓前沿知識、服務社會還是激勵他人,他們的貢獻有目共睹,都體現了我校所推崇的崇高典範。我謹代表大學校董會,誠摯歡迎各位榮譽院士加入科大的大家庭,並期待他們未來再創高峰,造福世界。」
校長葉玉如教授亦向各院士致以誠摯的祝賀,並感謝他們一直以來對科大的支持。她說:「本屆榮譽院士以開拓求知、追求卓越的精神,樹立了當代領袖的卓越典範。他們以無比的熱忱與堅毅,透過推動人文智慧與科技創新豐潤社會。他們充分彰顯科大的核心價值,展現了真正的成就在於為世界帶來深遠而具意義的改變。他們的成就啟發了校內外的新一代,鼓勵他們懷抱希望,持續求進,推動世界走向更美好未來。」

新聞
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宏偉教授榮獲三項國際大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暨土木及環境工程系講座教授吳宏偉教授近日榮獲三項由頂尖機構頒發的殊榮,包括英國特爾福德金獎 、由加拿大土木工程學會頒發的Donald Stanley最佳論文獎 ,以及《計算機與岩土工程》期刊的Scott Sloan 最佳論文獎。這些獎項表彰了吳教授在泥石流體力學、可持續廢物管理和斜坡安全等領域的超卓學術成就。
吳教授在岩土工程及土力學方面是國際知名的學者,其專業研究領域包括非飽和土力學、生態岩土學及泥石流和山泥傾瀉防治。根據2024年史丹佛大學公佈的全球頂尖2%科學家排名,他是唯一一位在地質與測繪工程及土木工程子領域中,躋身「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前五名的華人教授,同時也是五人中最年輕的一位。吳宏偉教授日前獲國家科技部委任新近成立的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雙主任之一。
吳宏偉教授表示:「這些榮譽並非是我個人的單獨成就,而是整個團隊協同努力的見證。我有幸共同領銜一所全國重點實驗室,將一如既往,繼續與全球學術界、產業界及政府深化合作,緊密對接國家戰略目標,以全力推動具影響力的科研項目和成果轉化。」
吳教授在岩土工程及土力學領域貢獻卓著,成就斐然。其重要成果包括創立了狀態相關非飽和土力學理論及應用,並根據此理論開發相關的實驗儀器和設備。這些理論與設備已被全球超過 300家科研機構與大學採用,相關理論更成功應用於內地與香港、巴西以及東南亞多國的工程項目上。這些科創成果充分體現了多元協作和跨界融合的重要價值。
此外,為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及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吳教授近期在其「狀態相關非飽和土力學理論」的基礎上,開創了一門新興交叉學科 - 生態岩土學。其所編著的相關教科書已被內地、香港以及全球多國大學採用,引領學科的發展。這門新的交叉學科理論,將為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新聞
陰和俊部長期許香港科大聚力科技創新與人才高地建設 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國家科學技術部(科技部)部長陰和俊日前率代表團訪問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深入考察科大在前沿科研領域的最新突破與人才培養成果。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長葉玉如教授與大學管理層及科研團隊熱情接待。
陰和俊部長日前於香港特區政府總部舉行的在港全國重點實驗室授牌儀式上,向科大頒授三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牌匾,包括兩所重組後更名的「神經系統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與「顯示與光電子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一所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合作新建的「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
陰和俊部長於授牌儀式當天的下午考察科大。訪問期間,陰和俊部長對科大在科研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予以高度肯定,並讚揚科大辦學理念具有國際視野、創業精神與創新思維。他指出,科大建校僅三十多年,已迅速發展成為世界頂尖大學之一,彙聚眾多頂尖科學家,培養大批傑出人才,產出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緊密契合國家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陰部長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是國家核心戰略,科技創新是其中的關鍵。他期望科大和香港科技界於「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構建全球高層次人才聚集高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持續增強國際競爭力。
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就科技部一直以來對科大的支持,向陰部長表達衷心謝意。沈主席表示﹕「陰部長這次專程來港授牌,體現了國家科技部對香港高等教育與科技創新的重視和肯定。部長親臨科大指導,更是體現了對我們的親切關懷和支持。科大創校30餘年來,在國家和香港特區政府的支持下,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亞洲乃至世界領先的研究型大學。我們期待在科技部的指導下,進一步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領域,為科技強國的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新聞
香港科大校園化身創新實驗室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計劃(『生活實驗室』)選出新一輪共八個可持續發展項目,內容涵蓋提升能源效益、優化可再生能源系統、水資源管理、促進身心健康、改善生態系統及預測性維修策略等範疇,並即將於校園展開測試。計劃旨在讓學生及教研人員研發的項目在投入實際應用之前,先在校園驗證他們的原型與創新構想。
這八個由不同學系與部門教職員主導的項目,共獲大學撥款逾330萬港元,並將於今年稍後時間,陸續於校園各處推出試行。『生活實驗室』把清水灣校園打造成創新方案的實驗基地,匯聚教研人員、學生及校友的力量,加速可持續發展研究,並於校園轉化他們的研究成果,以支持科大對「2028可持續發展挑戰」及「2045淨零排放行動計劃」的承諾,並為世界帶來實質性影響。所有入選項目均經過由業界領袖和校園運營的專家所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嚴格評審。
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教授表示:「多年來,科大『生活實驗室』的團隊不斷提出創新意念,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尋求解決方案。本年度入選的項目涵蓋生物多樣性以至智能機械人等多個不同範疇,覆蓋面廣,在項目多樣性方面樹立新標杆,同時能針對社會上各個可持續發展的議題,切實回應香港日益增長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我們期望能扶助這些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為社會帶來龐大的影響力,並進一步把應用層面拓展至香港以至其他地區。」
新聞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在港舉辦「內地與港澳大學校長圓桌會」
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香港科技大學承辦的「內地與港澳大學校長圓桌會」昨日在香港圓滿舉行,會議以「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的大學使命與協同創新」為主題。國家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蒞臨主禮並發表主旨演講,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林蕙青分別致辭。會上同時舉行了「生命科學開放聯盟」成立儀式,在國家教育部懷進鵬部長、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羅永綱副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林蕙青會長及香港教育局蔡若蓮局長的共同見證下正式啟動。
是次會議匯聚15所頂尖高校和機構代表,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西湖大學、深圳醫學科學院、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澳門大學的校領導和專家學者,以及中央港澳辦、中聯辦、教育部相關司局,與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等機構代表共70餘人參與,共同探討高等教育發展策略。
推動科研協同 發揮大灣區優勢
懷部長在發表主旨講話時指出:「教育是實現國強民富最深刻、最持久和最磅礴的力量,是經濟持續繁榮的要素、國家綜合競爭實力提升的核心『密碼』。要更加準確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在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中國教育與世界的全新座標中,看清楚教育內外部環境深刻而巨大的變化,進而把握好教育的時代方位、歷史責任和重大任務。」

新聞
香港科大與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平發展基金)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深化產學研協作,攜手推動新能源科技領域的創科研究。是次合作將結合科大的世界級科研實力與和平發展基金的市場經驗,轉化研究成果為商業化應用,促進新能源科技及可持續發展,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訂下的碳中和目標。
簽署儀式日前於科大舉行。在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與第十屆中國僑聯副主席及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總會會長盧文端博士見證下,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及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席盧金榮博士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就支持能源科技創新,探索科研成果轉化及拓展合作網絡開展深度合作。
產學研協作 共創綠色未來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表示:「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的重要課題。透過是次合作,科大與和平發展基金攜手推動尖端科研,包括下一代能源儲存、可再生能源及系統優化解決方案等,並配合產業的可擴展性,直接支持國家的重點策略,使香港成為全球能源創新的領導者。香港科技大學能源研究所致力推動突破,以提升能源韌性、減低碳強度,並為大灣區發展為全球綠色創新樞紐作出貢獻。和平發展基金擁有豐富資源及深厚背景、廣泛的商業網絡,以及立足港澳台僑、服務和平發展的遠大使命,將為科大的科研項成果落地,提供堅實支持。」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及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席盧金榮博士表示:「作為擁有豐富基金管理經驗的投資機構,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成功投資及孵化多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項目。我們期待雙方合作能發揮所長,並配合特區政府創科政策,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及探索更多創新能源方案,成功達至政、產、學、研、投協作,讓更多實驗室成果走向市場,為香港以至國家的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

新聞
香港科大學者戴希教授問鼎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2025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今日揭曉2025年度獲獎名單。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蒙民偉博士納米科學教授兼物理系講座教授戴希,榮獲2025「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以表彰其於凝聚態物理學及拓撲材料領域的開創性貢獻。
「未來科學大獎」於2016年成立,是中國首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共同發起的世界級科學大獎,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美譽。大獎設有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以表揚於這些領域具優秀表現、以及對大中華區有卓越科研貢獻的科學家。單項獎金高達一百萬美元。
戴希教授以量子材料理論研究聞名國際,2010年他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方忠教授一起,通過理論計算預言了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可以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三年後,這一預言被另一位未來科學大獎得主——薛其坤教授領導的實驗團隊成功實現,是科學界第一次發現這一重要的物理效應。戴希教授及團隊在2015年首度在固體材料中發現外爾費米子,引起物理學界轟動,並被權威期刊《物理評論》評為創刊125年來49項最具開創性研究之一,屬當中唯一來自中國的工作。2024年,其主力參與的拓樸電子態研究更奪得中國自然科學最高榮譽「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以及「陳嘉庚科學獎數理科學獎」。戴教授與其研究夥伴 ——方忠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丁洪教授,亦一同榮膺是次「未來科學大獎」殊榮。
發揮香港科研力量 開拓基礎研究疆界
戴教授對獲獎表示欣喜:「我由衷感謝評價委員會對我、以及多年來與我並肩作戰的研究團隊成員工作的認可。這份榮譽,是對我們整個團隊不懈努力的最佳回報。我們長期致力從第一原理的角度剖析問題,透過研究實際的材料體系探索事物的本質, 以促進物理理論的學術研究與實驗科學的融合。此次獲獎不但大力推動了拓樸物態研究的發展,更讓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躋身國際最前沿。未來,我期望能繼續發揮香港於學術研究的獨特優勢,爲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力量。」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新興市場研究所、安永、黃金時代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新興市場研究所、安永1及黃金時代基金會聯合公布,三方已釐定合作框架並正式啟動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銀髮智齡生態圈」計劃,攜手推動區內銀髮智齡產業發展。簽署儀式於「中銀人壽第十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期間舉行,三方代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太平紳士見證下簽署合作備忘錄。
「銀髮經濟」正迅速成為推動區域經濟轉型與創新的增長動力,大灣區蘊藏龐大銀髮市場潛力。是次合作備忘錄將聚焦四大合作方向,包括戰略規劃、賦能銀髮族、跨界攜手協同並進及領航未來創新實踐,目標是提升他們的理財能力與科技素養、釋放銀髮生產力,並促進醫療、科技、社會創新解決方案等,建立銀髮共融社會,帶動銀髮智齡產業創新。
安永香港及澳門區主管合夥人李舜兒表示:「粵港澳大灣區銀髮經濟蓬勃興起,區內養老產業迎來轉型與跨境養老融合等創新發展。要讓大灣區充分體現銀髮智齡市場的龐大潛力,促進醫療、科技與金融跨界協同是箇中關鍵。配合政府促進銀髮經濟的政策方向,我們很榮幸能匯聚產學研的力量,共同為構建銀髮智齡生態圈而努力。我們將發揮整合資源網絡的優勢,貢獻專業知識與策略,開創養老產業新賽道,積極擁抱銀髮經濟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