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香港科大團隊研發AI工具 精準預測沿岸海洋健康狀況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甘劍平教授(海洋科學系)和楊燦教授(數學系)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AI驅動的工具,名為STIMP,用於診斷沿岸海洋生產力和生態系統健康。STIMP引入了一種新範式,能夠對缺失數據進行插補,從而在大時空尺度上預測葉綠素a(Chl-a)濃度。在對四個全球代表性沿海區域的測試中,STIMP的表現顯著優於現有的地球科學工具,將插補的平均絕對誤差(MAE)降低最高達81.39%,預測的平均絕對誤差降低了58.99%。準確的葉綠素-a預測有助於及早檢測有害藻華,保護生態系統,並為制訂海洋政策提供具數據基礎的見解。
沿岸海洋是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因為來自陸地的營養鹽輸入和活躍的水動力過程促成了高生物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然而,沿岸海洋生態系統易受頻繁且嚴重的富營養化、生物地球化學極端事件和缺氧的影響,這些因素嚴重威脅著沿海環境的可持續性以及沿海地區的藍色經濟。葉綠素a的濃度是衡量海洋環境整體健康狀況的關鍵指標。利用遙感获得的葉綠素a數據來實現大尺度時空海洋環境質量診斷的數據驅動方法,是一種有前景的解決方案。然而,開發基于數據驅動的大尺度時空葉綠素a預測方法仍面臨三個挑戰:首先,葉綠素時間變化難以捕捉;其次,葉綠素的空間異質性難以建模;第三,觀測數據的高缺失率使得時空變化的獲取更具挑戰性。
為了解決上述挑戰,科大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先進的AI驅動時空插補與預測(STIMP)模型,用於預測沿岸海洋中的葉綠素a。STIMP將葉綠素a的預測分解為兩個連續步驟:1)插補過程,從部分觀測數據中重建多個可能得完整時空葉綠素a分布;2)預測過程,基於每個重建的連續且完整的時空葉綠素a分布進行精準預測。通過使用Rubin規則對多次插補和預測過程的結果進行平均,獲得最終的葉綠素a預測。透過這種方式,我們的STIMP方法不僅通過對缺失數據的精確插補提高了整體預測性能,還提供了置信區間以量化預測的不確定性。
新聞
科大成立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正式成立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此項目具有革新意義,旨在加速氣候韌性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研究,及提供創新的政策方案。中心在潘樂陶慈善基金創辦人潘樂陶博士工程師的慷慨捐助下成立,匯聚科大於氣候科學、先進模擬系統、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專才,為全球政府、產業界與社會提供可拓展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案。
來自歐洲、美國、韓國和中國內地等頂尖學府的知名學者,以及政府與學術界領袖均雲集於研究中心的成立典禮上。開幕儀式更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潘樂陶博士及工程師,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以及研究中心主任陸萌茜教授一同主禮。
以科研驅動實質變革
研究中心致力推動跨領域合作,並提供以科技為本的解決方案,增強社會抵禦氣候威脅的能力。該中心的核心使命是結合前沿科學研究與政策及產業需求,強化世界各地社群應對氣候轉變的影響及降低氣候轉變帶來的風險。
初步重點研究領域:

新聞
科大與溢達集團開展五年合作計劃 賦能學生推動可持續創新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溢達集團攜手推出一項為期五年的創新研究計劃,旨在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大灣區可持續發展進程。根據合作協議,科大學生將在教授指導下,每年兩度到訪溢達集團位於桂林的可持續發展園林「十如」(Integral)進行實地考察,就環境監測、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提出可持續發展建議。
該園區佔地逾50萬平方米,去年更獲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選為「二十年二十佳」可持續發展案例之一。
工業與自然融合的生活實驗室
坐落於中國首批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桂林,「十如」呈現了紡織服裝行業開創性的發展模式,結合文化承傳、優質就業、創新理念和環境永續,展示了製造業與大自然可以和諧共存。園區融合了綠色能源應用、零廢水排放系統與創新染色技術,更擁有國內首個天然染料植物專類園與天然染色研發中心,成為「未來工廠」的新典範。
在此五年合作框架下,科大學生團隊將在桂林啟動沉浸式研究項目,透過收集如碳足跡和能耗等量化環境指標與質性生產流程資料,並進行生物採樣,團隊會撰寫分析報告,以評估「十如」製衣工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並提供建議,促進紡織及製衣業的可持續發展。
產學研合作 共築綠色未來
科大協理副校長(教學)馮志雄教授表示:「此次合作是產學研驅動可持續發展的典型範式。我們的同學不僅是可持續發展議題的觀察者,也是創新解決方案的貢獻者。通過與溢達集團的專家並肩合作,同學們將獲得寶貴的體驗式學習機會,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提供創新構想。」
溢達集團副董事長楊敏賢女士表示:「十如展現了製造業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性。今次與香港科技大學的合作是邁向可持續未來的重要一步,透過結合產學研力量,我們將攜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