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2

新聞
數據分析, 跨學科,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科大新研究顯示人體T細胞免疫反應可有效應對Omicron
人類賴以防禦病毒的T細胞免疫反應能應對Omicron帶來的挑戰。

2021

新聞
教與學, 可持續性, 共同核心, 跨學科
環保永續的言傳身教
劉培生教授(右三)領導的 SUST1000 教學團隊學歷背景多元,講師們總多角度地討論問題,互相學習。 為啟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思維,科大近年開展更多有關可持續發展的課程﹐以增加學生在永續生活方面的理解、知識,及技能。一直為可持續發展教育付出心力的跨學科教育副教授劉培生教授,最近便憑「可持續發展導論」課程(SUST1000)獲頒科大「2020年卓越核心課程教學獎」。他接受一年級商學生李心怡訪問時講述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團隊如何以別開正面的方式啟發同學對可持續發展這個科目的興趣。 李:李心怡劉:劉培生教授「以多元配合多元」

2020

新聞
商業, 數據,知識及資訊管理, 合夥, 資訊科技, 跨學科
科大成為安永Advanced Technology Tax Lab亞太區首間合作學府
[香港,2020年5月27日]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布與安永的Advanced Technology Tax Lab建立夥伴合作關係,匯聚數據、機器學習、商學專家及國際專業服務精英,攜手研究透過先進科技應用解決複雜稅務問題。根據雙方簽訂的合作協議,科大與安永將成立協作平台,就不同的實際稅務需要,共同探索和研究新興科技應用及發展相關技術,並推動包括稅務科技案例研究項目、科大學者與安永合夥人演講、學生實習,以及畢業生就業計劃等不同機會。負責這次合作項目的科大團隊包括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會計學系黃昊教授,以及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郭天佑教授 。這支科大專家組合彰顯跨學科和科技在新數碼經濟下的重要性。譚教授表示:「我們很榮幸成為安永Advanced Technology Tax Lab亞太區首間合作學府。我們研究人員和學生可在這次合作中與商界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有更多機會參與應對業界面對的實際挑戰。」 
新聞
仿真建模, 公共政策, 健康, 跨學科, 計算機科學
科大共同領導研究:隨社交距離限制放寬   全民戴口罩防止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具迫切性
正當全球政府計劃逐步解除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實施、導致日常生活受到影響的「封城」或社交距離限制措施,一個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計算機科學家共同領導的跨學科研究最近發現,全民戴口罩是具迫切性的非藥物解決方案,可以在沒有任何有效疫苗或治療方法面世之前遏止新冠肺炎傳播或防止第二波疫情爆發。 由計算機科學系吳德愷教授共同領導的團隊,建立了兩個理論性數學模型預測隨時間推移,人民戴口罩對疫情的影響。第一個模型運用了標準流行病學SEIR模型1推算全民戴口罩的效果。第二個模型是由人工智能啟發的行為者基礎模型,清晰地模擬因為在物理空間中移動的個體之間的接觸而發生的感染。研究團隊亦考慮到口罩的有效過濾程度不同,發現民眾即使只使用廉價、十分容易購置的非醫用口罩,或僅具有70%有效過濾程的自製口罩,模擬結果仍然相同。此結果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一些個別地區必須為醫護人員保留醫用口罩。 團隊的模擬結果顯示如果在首輪疫情爆發大約50天後及解除「封城」措施之前,絕大多數(80-90%)的公眾都佩戴口罩,新的新冠肺炎感染數字可顯著下降,避免第二波爆發。不過,如果沒有全民戴口罩(例如,只有一半的人口使用口罩)或者如果遲了推行全民戴口罩(例如推遲到首輪疫情爆發後第75天才進行),要顯著減緩的病毒傳播就變得不可能。
新聞
數據分析, 跨學科, 化學生物工程,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科學計算
科大科學家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發帶來曙光
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於全球爆發,在兩個月內蔓延至逾30個國家,至今*已造成80,000多人受感染、2,600多人死亡。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一支研究團隊近日識別出一組潛在生物標記(biomarkers),或有助研發對抗新冠病毒(SARS-CoV-2)的疫苗。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排列與2003年引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俗稱沙士)疫情的冠狀病毒(SARS-CoV)相類似,科學家一直希望透過沙士病毒數據尋找破解新型冠狀病毒的方法。近日,由科大數據學家Matthew McKay教授和Ahmed Abdul Quadeer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識別出一組來自沙士病毒的B細胞和T細胞抗原表位(即可觸發針對該冠狀病毒免疫反應的蛋白組織),或可觸發人類針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反應。是次發現對開發新型肺炎疫苗的研究帶來重要啟示。 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兼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McKay教授表示:「雖然有效針對沙士的疫苗從未面世,但當時曾就那些沙士病毒抗原表位能觸發人類免疫反應這一點進行過大量的實驗。在芸芸抗原表位當中,我們找到少部份同時存活於沙士及新冠肺炎病毒之中,它們的基因排列完全一致。我們相信這些抗原表位最有可能成為觸發新型肺炎免疫反應的靶點。」 團隊亦就人群覆蓋率進行分析,發現此研究中識別出來的T細胞抗原表位在沙士爆發期間,曾有效於包括中國大陸的全球大部分人口中引發免疫反應。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博士後研究員Quadeer博士因此推斷:「利用這種抗原表位開發出來的疫苗,也很有可能對大部分群眾有效。」 上述研究成果近日已在科學期刊《病毒》中發表。 McKay教授補充說:「我們希望於疫苗研發初期,就最有機會發展成有效疫苗的抗原表位,提供意見。作為全球抗疫的一份子,我們分析與這種新冠病毒的相關數據,並第一時間與科學界分享研究成果,以助進一步了解這種新病毒以及研發治療方法。」

2018

新聞
創新, 研究及科技, 跨學科
科大 - 信和百萬元創業大賽2018精彩演繹創新創業理念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學生、校友和國際組員組成的三個創業團隊,日前擊敗逾100個參賽隊伍,榮獲科大-信和百萬元創業大賽2018香港區賽事前三甲。他們將於今年8月在廣州南沙科大霍英東研究院,與其餘6個賽區的勝出者進行總決賽。 為吸引更多來自本地及海外的青年與公眾人仕參與,科大今年在本港賽事中加入了多項新元素,持續擴展其規模與深度。比如首次推出的網上公開投票推選表現最佳隊伍,便吸引了約700人投票,而新的網上配對平台則協助科大參賽者尋找合適的境外合作伙伴,促進活動多元化。餘下賽區中,除澳門、南沙剛剛結束比賽,北京、深圳、佛山和中山比賽仍在進行中。 本港賽區冠軍「漢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憑藉精製的新型絮凝劑技術,榮獲校長獎、創新獎及南豐紗廠永續發展獎。該新型絮凝劑不僅能將污泥與污水分離,還可以分解發酵污泥。發酵期只需30天,就可以將污泥轉化為肥料,比一般過程約10年快120倍。該團隊成員包括來自科大、上海同濟大學和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的畢業生。 另外兩個獲獎團隊Miscato Ltd和「圖方科技」,分別獲頒廣發證券金獎和銀獎。Miscato利用大數據分析,為酒店開發了一種創新的室內香薰擴散器,讓酒店能為不同客人於指定的日子及時間內,為其房間釋放客人指定的香薰氣味。而「圖方科技」則為品牌產品開發防偽和驗證解決方案,用戶可利用智能手機掃描產品包裝上嵌入的圖像條形碼,輕鬆驗證商品。 「愛必達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則贏得了電梯簡報獎和南豐生命科學/健康科技獎。該公司利用人工智能和超聲波成像技術,研發了一款便攜式乳腺癌篩查器Mamosound,用戶可於家中輕鬆進行檢測,及早發現病端。 信和集團創新聯席董事楊孟璋表示:「入圍隊伍的表現旗鼓相當,對商業模式、技術發展、團隊結構和計劃的執行均有周全的考慮,盡顯實力,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選出優勝隊伍實不容易。勝出隊伍展示了上述各項範疇,包括計劃的可行性、環保和團隊管理等的平衡及周全的考慮,提供方案解決現實生活所面對的環保問題。」 科大創業中心主任陳雙幸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看到今年賽事不僅在規模上有所擴大,當中展現的創新理念、商業計劃書質素及計劃執行方面,亦有顯著提升。」
新聞
創業, 創新, 研究及科技, 跨學科
科大—信和百萬元創業大賽2018引進新元素 促進多元、提升參加者體驗與公眾參與 並擴展至七個城市舉辦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年第八屆的百萬元創業大賽,將再多兩個內地城市舉辦,令這項區域性賽事的規模,擴展至涵蓋大中華區內七個城市。而科大亦將於本港的比賽中加入新元素,以提升參加者的比賽體驗,促進多元化並加強公眾參與度。 科大於香港站的賽事,今年獲得信和集團的慷慨支持,易名為「香港科技大學—信和百萬元創業大賽2018」。科大創業大賽由最初一個推動校內創業文化的平台,逐漸發展成一項地區性賽事,於二零一六年首度擴展至北京、廣州、深圳及澳門舉行,今年再拓展至佛山及中山,覆蓋大灣區11個地區中的6個地區,不但進一步加強科大與大灣區城市的聯繫與合作,更有助促進大中華區不同創業家之間的交流,刺激創意思維,互相學習進步。 本地賽事中,今年獲甄選得以參與「電梯簡報」環節的參賽隊伍,將達24支,較去年增加一倍。這環節模擬創業者於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情節,在升降機中遇到潛在投資者,並只得約90秒﹕即約一程升降機的時間,介紹其創業計劃,屬既緊張又刺激的體驗。 為促進公眾參與,科大更首次推出網上公開投票環節,24支隊伍於「電梯簡報」環節中的表現,將被放到網上,予大眾投票選出表現最佳的隊伍。公眾投票結果於「電梯簡報獎」的評審中將佔百分之十的分數。 此外,科大亦將成立網上配對平台,協助參賽團隊與來自不同地區、有興趣參與賽事的人士及公司組隊。科大創業中心主任陳雙幸教授認為,這個平台將推動比賽趨多元化:「學生、舊生、研究人員、學院和職員可以跟本地或來自全球其他大學和企業的人,組成不同的合作團隊。我們認為將不同背景的創業者連結在一起,可刺激多角思維,更有效提升創意。」

2017

新聞
跨學科
Stretching Out 24 Hours
From Gymnastics to Neuroscience, Veronika Cencen is leaping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Bio-engineering PhD student Veronika Cencen's upbringing, hobbies and interests have seen her go from growing up in Beijing, and Slovenia, to studying at Princeton and The University of Ottawa, and performing gymnastics in Slovenian national team at the World University Games in 2013. HKUST’s international outlook and reputation makes the next logical stop, where Veronika gets to conduct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unravel the mysteries of the mind. Veronika chose HKUST for its research and faculty strength, top notch Nanosystem Fabrication Facility, and the fact her supervisor has strong co-operative links with Cambridge University. “HKUST is bursting with its youthful energy, enthusiasm, acceptance, and encouragement of diverse interests,” Veronika s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