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1

新聞
研究, 經濟學
影響力系列:亞洲經濟發展的推手
https://30a.hkust.edu.hk/zh-hant/our-impact/asias-economy-good-hands
Stories
物理學, 粒子物理學, 研究
專家系列:探索最暗黑之謎
 六十年前,人類首度踏足太空,震撼世界;多年來,數以百計的太空探索任務不斷出現,人類得以對宇宙加深認識和瞭解。在科學家希望解開的芸芸太空疑團中,黑洞為最撲朔迷離、引人入勝的天文現象,我們對它的認識十分有限。經過數十年努力,科學家終於在2019年首次攝得黑洞真貌,本年初再下一城,得到一張影像更細緻的照片,為黑洞研究寫下重要里程碑。這些劃時代的影像證明了在距離地球約5,400萬光年的M87星系中心,存在一個相等於65億個太陽的超大質量黑洞。 王一教授也在研究蟲洞,理論上蟲洞能連接宇宙的星系,他希望能證實蟲洞是否符合自然法則。 愛因斯坦理論又贏了數年前,天文學家對黑洞的看法跟現在截然不同。科大物理學系副教授王一指出:「假如你問當時的天文學家,是否可能存在質量相等於太陽100倍的黑洞,他們會告訴你這並不存在。可是,我們現正切切實實的發現了它!」
新聞
可持續智慧校園, 可持續性, 環球社區參與, 創新
大學可以成為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生活實驗室”
校長史維教授撰文探討大學在推動可持續未來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新聞
人工智能, STEM教育, 自動化技術, 健康
專家系列:擁抱人工智能還是保持警惕?
 「機器有思考能力嗎?」早於上世紀四十年代,計算機科學先驅艾倫Ÿ圖靈已提出上述問題。自此,圍繞機器學習的議題至今未止。近十年來,人工智能(AI)的應用一日千里,人類應如何面對AI的不確定性?身為這個領域的知名專家,馮雁教授一向致力提倡在符合道德的大前提下廣泛使用AI。在這篇專訪中,馮教授闡釋了AI的優點和潛在威脅;但叫她關心的是大眾對AI的一些常見謬誤,可能會窒礙這個領域的發展甚至人類的進步。AI 創造而非淘汰職位AI 高速發展,促成工業增長和自動化,不少工種因而消失或式微,像消毒機械人取代了清潔工人、機器代替了收銀員等。這股威脅儘管看似來勢洶洶,但馮教授認為只是工業化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不足為慮。她說:「一如工業革命,我們身處的數碼年代也在創造新的職位,程式設計員就是最佳例子。智能手機出現前,這種工作並不存在。應用程式興起,便催生了以千萬計的相關工作機會。  「我們必需把 AI視為改善生活質素的工具,善用 AI,不是抗拒它。」就像各種針對新冠肺炎疫苗注射計劃的陰謀論,馮教授認為:「社交媒體充斥著大量有關新科技的錯誤資訊和謠言。人們作出毫無根據的揣測,不少都是子虛烏有。我有些家人也深信不疑。放眼全球,反疫苗的人其實是將人類置於險境。」她說:「機器本身沒有意識。這年頭,很多人抗拒學習新知識,實屬不幸!如你願意多聽多看,就會知道大部分謠言缺乏邏輯。」馮教授直言在先進的科技世界裡,學生必須從小接受STEM教育,因為邏輯訓練和批判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區分錯誤資訊,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恐慌。
新聞
女性工程學, 女性/性別, 人工智能,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職業, 機械人學, 數據科學
馮雁教授:知難而進的女工程師
馮雁教授在人工智能領域遐邇聞名,其貢獻遠超各項科研突破及其創建的智能系統。在科大春風化雨二十四載,馮教授堪稱現代女性模楷。今次這位人工智能專家與一位工程學女生促膝而談,從成長經歷說起,進而以女性角度探討工程學與人生目標。身為工程學本科生,這是我首次與馮教授面對面傾談,得此良機,雖然自覺幸運,但緊張難免。然而,當馮教授步進房間的一刻,我立時給她所展現的熱誠和自信折服,知道必會從她身上獲益良多。我要證明你是錯的馮教授年輕時興趣廣泛,從藝術、商業到科學,皆有涉獵,機械人和科幻小說尤其叫她著迷。成為工程師的志願,早在中學時代已經萌芽。雙親雖然十分支持女兒勇往直前,追尋夢想,但身邊人卻不看好,甚至大潑冷水。馮教授說:「親友告訴我媽,說我雖然聰穎,在很多事情上獨佔鰲頭,但數學成績難與男孩子匹敵。我當時心裡暗想,一定要證明他是錯的;自此以後,我的數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從未失手。」不看好其工程路的,還有力勸馮教授轉攻醫科的學校輔導員。那時候,對於喜愛科學的女孩,社會普遍認為當醫生便是她們的最好出路。「我跟他們說,我要當工程師,不是醫生!我對生物學沒有興趣,而且我怕血!」馮教授邊說邊笑。「其他人還告訴我工程師之路崎嶇難行,女孩子要爭一席位,更是事倍功半。但我說,我就是非做不可,結果我說到做到!」即使天賦不凡,也總得遇上伯樂才可發光發熱。在學校裡,馮教授幸運地遇上一位熱心的實驗室技術員,為她打開通往工程學殿堂的大門,就像大熱電視劇集《后翼棄兵》的女主角,受校工啟蒙終成國際象棋巨匠。她回憶說:「我就讀女子中學,在眾多學生興趣小組中,唯獨沒有工程學會!幸好遇上這位實驗室技術員,願意在課餘時間充當我和幾個女孩子的導師,傳授工程學和電腦編程知識。我甚至成立電子學會 — 雖然會員只有自己一人!」
新聞
機構拓展
棄棟篤笑深耕學術:汪揚談際遇和目標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正是科大新任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的人生寫照。年輕時一心投身笑話創作的他,最終選擇在學術領域馳騁,成就斐然。在訪問中,他除了笑談事業上的際遇,也闡述了就任新職後的抱負和目標。 1978年,年輕的汪揚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錄取,可惜入學體檢證實他患有色盲,令一心修讀物理學的他無法如願,只好改修數學。自此,小伙子開始在數字世界打拚,1989年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隨即加入喬治亞理工學院。只要順勢而為,這位年輕學者大概會順理成章地埋首教研工作,成為著作等身、享譽國際的數學家。然而,當時他對於自己是否要走上學術研究之路,始終舉棋未定。 汪教授笑說:「我那時還真的未有立定主意,心裡總希望多作嘗試。我認識一位哈佛同學,一邊在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一邊受聘為David Letterman(美國著名「棟篤笑」節目主持人) 撰寫笑話,而且老是吹噓筆耕比從事科研更易賺錢!我當時心裡嘀咕,自己的幽默感還要勝他一籌呢!」

2020

新聞
商業, 企業管理, 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在東盟》研究指投資項目需更重視可持續發展(只供英文版本)
東盟地區「一帶一路」投資需更重視可持續發展,市場多元優勢及協作是致勝關鍵。
新聞
人文社科, 污染
COVID-19, City Lockdowns, and Air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只供英文版本)
The rapid spread of COVID-19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challenge. To prevent the escalation of its transmission, China locked down one-third of its cities and strictly restricted personal mobility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Using timely and comprehensive air quality data in China, we show that these counter-COVID-19 measures led to a remarkable improvement in air quality. Within weeks, the Air Quality Index and PM2.5 concentrations were brought down by 25%. The effects are larger in colder, richer, and more industrialized cities. We estimate that such improvement would avert 24,000 to 36,000 premature deaths from air pollution on a monthly ba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