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07

新聞
科大高新技術成果於中國「高交會」展出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今天舉行的第九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中,展出最新的科研開發技術及產品。   今屆高交會於深圳會展中心舉行,展期由今天起,一連舉行六天(10月12日至17)。科大在高交會展出14項由校內科研人員及創業公司成功開發的創新技術和產品,從資訊科技、納米技術到生物醫藥,當中包括: 用於先進移動網絡的實時視頻效果增強系統:這項技術可以提高 3G視頻網絡帶寬的使用效率,同時通過自動曝光及逆光補償系統,提升視頻影片的圖像質量。 隨賞- P2P互動網絡電視:隨賞(Any-Vue)是一個基於對等網(P2P)的高互動性多媒體解決方案,提供予觀眾互動性高,但發布成本低的優點。 高精度節能型智能注塑機控制器的開發:該項目的創新地方之一,在於採用學習控制和模型預測控制有效結合的方法,對注塑機各關鍵參數進行控制,以提高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研發「麗安康」:「麗安康」為香港科技大學中藥研發中心所研發,該中心於去年8月成立。「麗安康」是一種防治更年期綜合症或骨質疏鬆症的組合物及提取物。 其它技術和展品包括納米導熱界面材料、可檢測有毒氣體的納米顆粒等。 第九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舉辦詳情如下: 日期:2007年10月12至17日 地點:深圳市福田區福華三路深圳會展中心 網址:http://www.chtf.com 高交會是國家級交易會,主辦單位包括商務部、科學技術部、信息產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及深圳市人民政府。 傳媒查詢:
新聞
科大教授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化學系的傑出科學家張明傑教授,榮獲國家頒授2006年自然科學獎,以表揚他的科學貢獻,成功闡釋了一系列控制神經訊號傳導中的蛋白相互作用的機理。 張教授說:「目前沒有治療中風的方法,但相信我們的研究,可以為找出潛在的中風治療法,提供重要的科學根據,至少可減輕中風對人體的損害,甚至可望治療中風或逆轉中風的損害。」 張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的《科學》、《自然結構生物學》、《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志》等權威學刊上發表。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中國所頒授的最高學術榮譽,獲獎者在自然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有傑出成就。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2月27日在北京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親身向獲獎者頒授獎狀。 張教授的研究成果,揭示有關蛋白在腦部如何運作,最終可能惠及中風病人。 張教授解釋,「腦部的訊號,是由多種神經傳遞介質傳達。神經傳遞介質的接收,則依賴於神經受體和離子通道,這些受體和離子通道又被多種『架構蛋白』集合成大分量的多蛋白複合體。」 張教授的研究,就是找出「架構蛋白」如何構建腦細胞訊號傳導複合體的結構和生化基礎。他表示,這項研究的重要性,不僅有助了解腦細胞訊息傳遞的過程,而且更可為治療諸如中風之類的神經退化疾病的藥物,提供指引。 傳媒查詢: 陸錦榮 電話: 2358-630 電郵: kluk@ust.hk

2006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在國際電聯2006年世界電信展展出前沿科技項目
https://archives.hkust.edu.hk/server/api/core/bitstreams/ffc981f4-a4c4-4082-8621-481fc351e758/content
新聞
科大將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應用到管理畢業袍
https://archives.hkust.edu.hk/server/api/core/bitstreams/9bfc2c65-90f8-42a0-a7f5-3b54f6ebbe54/content
新聞
科大發明病毒測試器獲美國投資者垂青
https://bm.hkust.edu.hk/zh-hk/press-releases/2006/04/viral-detection-device-invented-hkust-draws-us-investors-interests

2021

新聞
化學, 化學生物工程
香港科大研究人員發現製造新種手性分子的新方法 為藥物發展帶來新希望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新方法,製造出一種以往很難被製造的新球形分子「手性四芳基甲烷」(CTAMs)。初步測試顯示,這種分子對子宮頸、肺、乳房和腸等癌細胞、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以及一種冠狀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2020

新聞
研究, 先進材料, 創新, 化學生物工程
科大研發全球最堅固的聚合物納米薄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極薄的聚合物納米薄膜。這塊薄膜不僅較同一質量(mass)的不銹鋼堅固二十五倍1 ,同時亦具備透明、透氣及防水特質,更可調教當中的氣孔大小,適用於製造可穿戴式裝置、醫療防護產品、海水淡化濾膜、太陽能電池及應用於其他前沿科技上。自新型冠狀病毒病疫情出現以來,由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教授及科大(廣州)先進材料學域署理主任高平教授所帶領的團隊,便已積極研究如何利用他們的高性能新物料,製造一個既透明亦透氣的口罩。經過數月的努力,研究團隊終於製成一個原模,並透過進行與NIOSH NaCI (N95呼吸器測試標準) 同等水平的測試,證明口罩對病毒、細菌以及其他粒子的過濾效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2。高教授說﹕「這種納米材料擁有龐大的潛力,但由於疫情肆虐,我們近月集中研究將納米薄膜應用到製作一款不僅透氣度高、且有高效隔菌功能的透明口罩。據我們了解,現時尚未有一款口罩能同時兼備三個條件。雖然市面流行的不透明口罩能保護配戴者減低感染機會,但對透過讀唇或面部表情溝通的聽障人士,以及依賴面部表情輔助教學的老師、照料小朋友的保育員或演藝人員等,卻造成不便和影響。」除口罩以外,研究團隊亦已就納米薄膜在其他範疇的應用申請了六項專利,當中包括用於海水化淡的納米濾膜。納米薄膜可調教氣孔大小的特性,令有關產品成為目前全球最強效的膜蒸餾法(membrane distillation)海水淡化聚合物濾膜,化淡效率不僅較市面現存產品高出十倍,亦是世界記錄近三倍。納米薄膜貼服、防菌、透明而堅韌的特質,令其成為不同生物醫學應用的理想材料。例如用作製造無需每天替換、並可在傷口上直接塗藥的新一代傷口敷料。高教授指﹕「這種敷料對於大範圍燒傷的病人尤其有效,能暫時成為他(她)們皮膚的替代品,醫生可於敷料上直接塗藥,藥物便會滲透至傷口底層。加上敷料具備良好防水性能,病人貼上敷料後即使洗澡亦無須擔心傷口會碰到水。」納米薄膜也可成為更佳的感應器(motion sensor),用作感測人體動作或設計機械人動作等。除了生物醫學及環境範疇,納米薄膜亦可用於電子儀器上,例如經納米薄膜傳聲的高音質喇叭器材、超薄電池以及高能高儲量的電容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