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香港科大故事
可持续性, 智慧校园, 智慧城市, 可持续智慧校园
智胜风暴:气候专家冀身体力行 助城市应对极端天气
在香港,每逢盛夏的台风季节,可能会遇上山泥倾泻、内涝、塌树等状况,场面有时令人触目惊心。而过去10年间,极端降雨也更频繁袭港,其强度甚至超越黑色暴雨警告信号的程度。这个趋势正好揭示全球暖化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安全的影响日增,让我们不禁反思:在面对大自然的怒号时,应当如何做好准备? 气候专家陈飞教授为此积极寻求解决方案。2024年,他加入科大担任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副主任。陈教授曾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工作逾28年,现时在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身兼要职,开发可预测多重灾害的崭新天气预警系统,务求助大湾区及东南亚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冲击。 「香港对暴雨天气并不陌生,而且拥有健全的经济基建设施和密集人口,是针对极端天气试验不同创新方案的理想城市,从而助提升其他东南亚超大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陈教授解释:「我们可先在这里建立预警机制,然后让曼谷、吉隆坡等城市借鉴。」   暴雨可引发山泥倾泻,堵塞车道和街道,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对公众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跨界协作    各司其职 陈教授现正构思将人工智能(AI)技术融入预警系统,以提升其天气预测能力。然而,这个系统并不仅限于发放天气警报,更重要的是集合政府部门、研究人员及非牟利机构的资源和专业知识,促成跨界合作。
Prof. Philip Chan: A visionary leader and founding member of HKUST School of Engineering, whose journey from Silicon Valley to Hong Kong shaped a world-class institution and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engineers.
香港科大故事
工程学, 历史, 科技领导,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Opportunity of a Lifetime I Couldn’t Miss(只供英文版本)
Prof. Philip CHAN Ching-Ho joined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in 1991 as a founding member. He served as Head of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 from 1995-2002 and Dean of the School from 2003-09. He was Director of the Nanosystem Fabrication Facility from 1997-2003. From 2010-20, he held the positions of Deputy President and Provost at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e became Professor Emeritus in HKUST’s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in 2010.

2024

香港科大故事
创新, 创业, 校友
「我是科大人」系列:科大创新思考家 打造银行业新常态
许多世纪以来,创新精神一直是推进人类文明和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在当今的人工智能(AI)世代,这种创新不息的精神孕育出一众崭新产品和服务,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如数字银行的出现,就让我们的日常理财模式愈趋便利和个人化。 科大校友李家达先生现为WeLab Bank行政总裁,对于开拓数字银行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在科大人的12种特质之中,这位毕业自科大工学院的校友可谓「创新思考家」的典范。他一直勇于革新传统,重塑现今银行业的面貌。他在与科大深度对谈中,分享自己从一位内向的学生,透过担任学生宿舍楼主,逐渐建立自信,成为出色的领导者。在科大宝贵的学习旅程中,为他开拓了全新视野,并培养了他的领袖思维,助其事业平步青云。 立即观看影片,了解这位「创新思考家」的成长历程。你也想知道自己的科大人特质吗?按此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参与科大AI问卷测试,发掘你的科大人特质!  
香港科大故事
研究, 可持续性, 材料科学, 研究及科技, 教与学
新材料「设计师」:打造更先进的太阳能电池
不少人常会选择逗留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内发展,即使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也未必敢于冲出舒适圈。然而,周圆圆教授拒绝固步自封,为拓展他的研究领域永不停息,更不畏困难,积极推动新型太阳能技术走向商业化。 周教授通过「30周年策略招聘计划」加入科大,现为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副教授。他在亲自设计的新实验室中,带领研究团队研发崭新材料,期望可逐步将可持续能源融入日常生活。 在周教授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忙于操作不同精密仪器,全神贯注地研究和仔细分析一种名为「钙钛矿」的先进材料。这种新材料可用于制造如纸般轻薄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其生产成本较现时市场常用的硅电池更低,更有潜质展现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 周教授解释:「制造硅电池的实际工艺成本依然高昂且工序繁复,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薄膜光伏技术,能通过极低成本的溶液涂层技术制备,拥有庞大商机。」   现时可利用低成本的溶液涂层技术,制成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图为钙钛矿薄膜的溶液形成过程。  
香港科大故事
科技领导, 计算机科学, 人工智能, 创业
妙语谈芯片:黄仁勋博士揭秘人工智能世界
人工智能(AI)等新科技席卷全球,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蜕变,面对这场风起云涌的科技革命,我们借鉴杰出领袖的卓识远见,当可指引迈向前路的方向。 最近在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园上演一场充满智慧的对话。科大于11月23日向NVIDIA 创办人暨执行长黄仁勋博士颁授工程学荣誉博士学位,黄博士甫成为科大一分子,即与校董会主席兼知名计算器科学家沈向洋教授展开了一场「炉边谈话」,共同探讨科技、领导力与创业精神等议题。 这天,黄博士穿上其标志性黑色皮衣,一如以往展现时尚魅力,不同的是这件皮衣印有「HKUST」(科大英文简写)字样,在场几百位观众更被他的活力风釆以及与沈教授的睿智对谈慑住,无不听得屏息凝神。   黄博士和沈教授身穿印有 「HKUST 」字样的时髦皮衣上台,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   人工智能的所学所思 沈教授开场时首先指出人工智能在未来十年将呈现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并邀请黄博士分享他对此革命性科技的看法和展望。 黄博士将人工智能比喻为「万能翻译机」,让使用者一机在手即可掌握世间事物,他概括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事前训练、深化训练及思维跃进。
香港科大故事
研究, 教与学, Interdisciplinary, 人文社科
无言之音:从认知科学「聆听」思维深处
大家日常与同事、朋友、家人甚或陌生人对话时,是否觉得难以看透对方心思?对认知科学家而言,即使对方自身也不为意的举动,也可以提供蛛丝马迹,用以解读其思想和行为——萧惠文教授正是研究这种「读心术」的科学家。她最近通过香港科技大学(科大)「30周年策略招聘计划」,加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萧教授对解读心理充满热诚,她解释道:「认知科学是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心理学及语言学等专业范畴,让我们可从多角度去深入解读人们的思维。」   一个计算机科学家邂逅心理学 认知科学可通过计算机运算方式,解读复杂的人类思维。萧教授运用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的跨领域专业知识,开创以隐马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s)分析人们的眼睛移动轨迹。她运用此统计学方法,量化个人的眼动模式,并找出各人差异,是运用眼球追踪数据研究认知的先驱。 她指出:「眼球追踪数据可揭示人类思维的奥秘。举例说,我们可以借此分析学生的阅读模式,协助老师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发展历程。」 萧教授踏上跨学科旅程至今逾二十载,仍然深深陶醉于人工智能的变革力量。在加拿大攻读计算器科学硕士期间,她偶然读到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如何模仿人类处理英文句子的文章。她忆述:「我一向喜欢以人为本的课题,而人工智能与人类认知的互动更激发了我对心理学的热诚。」 之后,萧教授怀着这股学习冲劲负笈英国,在爱丁堡大学取得信息学博士学位,并将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数据分析和认知科学上,为日后的眼球追踪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香港科大故事
分子生物学, 论坛及会议, 环球社区参与, 研究及科技
寻幽入微︰探索分子奥秘的智慧盛会
你有否想过微小的分子蕴藏着什么奥秘?对人类有多重要?当你思考这些问题时,大脑中数以亿计的分子正在交织互动,微妙地塑造出每一个思维、每一分情感,这些微小而神奇的生命基石,正是解开人类各种未解难题的金钥匙。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最近举办的「分子前沿研讨会」,正是一场激发对分子科学好奇心的盛会。会议在2024年11月15至17日首次在大中华区举行,以「科学新知的前沿」为题,云集约40位讲者,当中更包括四位诺贝尔奖得主——斯特凡.赫尔(Stefan HELL)教授、蒂姆.亨特(Tim HUNT)爵士、卡尔.巴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教授及格雷戈里.温特(Gregory WINTER)爵士,星光熠熠。 连日举行的精彩演讲和小组会议,涵盖不同的前沿议题,从抗体和荧光显微镜的强大力量,到基因编辑的潜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等,深入浅出地探讨分子研究的复杂性及各项技术的最新发展。科大校长、知名脑神经科学家叶玉如教授亦主讲了一场让人翘首以盼的专题演讲,深入剖析先天免疫系统与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的关联,并提出以免疫调节作为新治疗法的潜力,为这个棘手的医学难题开辟新路向。   叶玉如教授分享她的科学探索之旅和阿尔兹海默症的开创性研究。  
Dean of Engineering Prof. Hong K. Lo (front row, center) and his research team members
香港科大故事
工程学, 土木及环境工程, 交通, 奖项及排名, 奖项
Less is More: Saving Manpower on Traffic Control While Improving Road Efficiency(只供英文版本)
HKUST Dean of Engineering Prof. Hong K. LO and his team have developed an award-winning smart traffic control plan to mitigate the notorious congestion in Kwun Tong District, Hong Kong. And they have a broader vision to share in this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