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1

香港科大故事
专家系列:探索最暗黑之谜
六十年前,人类首度踏足太空,震撼世界;多年来,数以百计的太空探索任务不断出现,人类得以对宇宙加深认识和瞭解。在科学家希望解开的芸芸太空疑团中,黑洞为最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天文现象,我们对它的认识十分有限。经过数十年努力,科学家终于在2019年首次摄得黑洞真貌,本年初再下一城,得到一张影像更细緻的照片,为黑洞研究写下重要里程碑。这些划时代的影像证明了在距离地球约5,400万光年的M87星系中心,存在一个相等于65亿个太阳的超大质量黑洞。
王一教授也在研究虫洞,理论上虫洞能连接宇宙的星系,希望能证实虫洞是否符合自然法则。
爱因斯坦理论又赢了数年前,天文学家对黑洞的看法跟现在截然不同。科大物理学系副教授王一指出:「假如你问当时的天文学家,是否可能存在质量相等于太阳100倍的黑洞,他们会告诉你这并不存在。可是,我们现正切切实实地发现了它!」

新闻
专家系列:拥抱人工智能还是保持警惕?
「机器有思考能力吗?」早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计算机科学先驱艾伦 ‧ 图灵已提出上述问题。自此,围绕机器学习的议题至今未止。近十年来,人工智能(AI)的应用一日千里,人类应如何面对AI的不确定性?身为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冯雁教授一向致力提倡在符合道德的大前提下广泛使用AI。在这篇专访中,冯教授阐释了AI的优点和潜在威胁;但叫她关心的是大众对AI的一些常见谬误,可能会窒碍这个领域的发展甚至人类的进步。AI 创造而非淘汰职位AI 高速发展,促成工业增长和自动化,不少工种因而消失或式微,像消毒机械人取代了清洁工人、机器代替了收银员等。这股威胁尽管看似来势汹汹,但冯教授认为只是工业化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足为虑。她说:「一如工业革命,我们身处的数码年代也在创造新的职位,程式设计员就是最佳例子。 智能手机出现前,这种工作并不存在。应用程式兴起,便催生了以千万计的相关工作机会。 「我们必需把 AI视为改善生活质素的工具,善用 AI,不是抗拒它。」就像各种针对新冠肺炎疫苗注射计划的阴谋论,冯教授认为:「社交媒体充斥着大量有关新科技的错误资讯和谣言。人们作出毫无根据的揣测,不少都是子虚乌有。我有些家人也深信不疑。放眼全球,反疫苗的人其实是将人类置于险境。」她说:「机器本身没有意识。这年头,很多人抗拒学习新知识,实属不幸!如你愿意多听多看,就会知道大部分谣言缺乏逻辑。」冯教授直言在先进的科技世界里,学生必须从小接受STEM教育,因为逻辑训练和批判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错误资讯,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恐慌。

新闻
冯雁教授:知难而进的女工程师
冯雁教授在人工智能领域遐迩闻名,其贡献远超各项科研突破及其创建的智能系统。 在科大春风化雨二十四载,冯教授堪称现代女性模楷。 今次这位人工智能专家与一位工程学女生促膝而谈,从成长经历说起,进而以女性角度探讨工程学与人生目标。 身为工程学本科生,这是我首次与冯教授面对面倾谈,得此良机,虽然自觉幸运,但紧张难免。 然而,当冯教授步进房间的一刻,我立时给她所展现的热诚和自信折服,知道必会从她身上获益良多。 我要证明你是错的冯教授年轻时兴趣广泛,从艺术、商业到科学,皆有涉猎,机械人和科幻小说尤其叫她着迷。 成为工程师的志愿,早在中学时代已经萌芽。 双亲虽然十分支持女儿勇往直前,追寻梦想,但身边人却不看好,甚至大泼冷水。 冯教授说:「亲友告诉我妈,说我虽然聪颖,在很多事情上独占鳌头,但数学成绩难与男孩子匹敌。 我当时心里暗想,一定要证明他是错的;自此以后,我的数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从未失手。 」不看好其工程路的,还有力劝冯教授转攻医科的学校辅导员。 那时候,对于喜爱科学的女孩,社会普遍认为当医生便是她们的最好出路。 「我跟他们说,我要当工程师,不是医生! 我对生物学没有兴趣,而且我怕血! 」冯教授边说边笑。 「其他人还告诉我工程师之路崎岖难行,女孩子要争一席位,更是事倍功半。 但我说,我就是非做不可,结果我说到做到! 」即使天赋不凡,也总得遇上伯乐才可发光发热。 在学校里,冯教授幸运地遇上一位热心的实验室技术员,为她打开通往工程学殿堂的大门,就像大热电视剧集《后翼弃兵》的女主角,受校工启蒙终成国际象棋巨匠。 她回忆说:「我就读女子中学,在众多学生兴趣小组中,唯独没有工程学会! 幸好遇上这位实验室技术员,愿意在课余时间充当我和几个女孩子的导师,传授工程学和电脑编程知识。 我甚至成立电子学会 — 虽然会员只有自己一人! 」

新闻
弃脱口秀深耕学术:汪扬谈际遇和目标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正是科大新任副校长(大学拓展)汪扬教授的人生写照。年轻时一心投身笑话创作的他,最终选择在学术领域驰骋,成就斐然。在访问中,他除了笑谈事业上的际遇,也阐述了就任新职后的抱负和目标。
1978年,年轻的汪扬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可惜入学体检证实他患有色盲,令一心修读物理学的他无法如愿,只好改修数学。自此,小伙子开始在数字世界打拼,1989年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随即加入乔治亚理工学院。只要顺势而为,这位年轻学者大概会顺理成章地埋首教研工作,成为著作等身、享誉国际的数学家。然而,当时他对于自己是否要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始终举棋未定。
汪教授笑说:「我那时还真的未有立定主意,心里总希望多作尝试。我认识一位哈佛同学,一边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一边受聘为David Letterman(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 撰写笑话,而且老是吹嘘笔耕比从事科研更易赚钱!我当时心里嘀咕,自己的幽默感还要胜他一筹呢! 」
2020

新闻
COVID-19, City Lockdowns, and Air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只供英文版本)
The rapid spread of COVID-19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challenge. To prevent the escalation of its transmission, China locked down one-third of its cities and strictly restricted personal mobility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Using timely and comprehensive air quality data in China, we show that these counter-COVID-19 measures led to a remarkable improvement in air quality. Within weeks, the Air Quality Index and PM2.5 concentrations were brought down by 25%. The effects are larger in colder, richer, and more industrialized cities. We estimate that such improvement would avert 24,000 to 36,000 premature deaths from air pollution on a monthly ba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