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0

新闻
研究, 污染, 环境工程学: 环境可持续性
科大研究发现内地封城有助改善空气污染 预计推迟2.4至3.6万宗早死个案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近日追踪内地早前為遏止新型冠状肺炎病毒(COVID-19)传播而採取封闭式管理措施(封城*)的环境效益,发现封城显著提高了区域空气质量。今年前两个月被封地区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r Matter, PM2.5)的浓度,较去年同期显著下降了约25%。按照团队过往就改善空气质量对死亡率影响的推算,有机会推迟了2.4至3.6万宗因空气污染而导致的早死案例。 科大研究发现,采取封城措施城市的PM2.5水平,明显较未封城的城市显著降低。   该研究由科大社会科学部助理教授兼新兴市场研究院研究员、芝加哥能源政策研究所中国中心研究主任何国俊教授领导。团队追踪了内地324个大中型城市、包括95个宣佈封城的城市於本年1月1日至3月1日的空气质量数据,结果推算出被封城地区的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r Matter, PM2.5)浓度下降了25%。而在人口与工业密集的北方供暖城市,如中国人口大省河南省的省会郑州,跌幅更高达50%以上。工业大城的空气改善,亦有效带动了周边一些未被封城市的环境质量。研究显示,未被封城的非工业重镇,其PM2.5的浓度也较去年同期下跌8%。该研究成果日前已在科学权威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可持续性》杂志上发表。
新闻
细胞生物学, 研究, 生物医学, 生命科学
科大研究团队破解重要的分子机制 为癌症药物开拓新方向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平面细胞极性(Planar cell polarity,下称PCP)中,控制核心蛋白传送的分子机制。平面细胞极性是人体内调节细胞生长及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有关研究将对开发癌症新药物提供有用线索。 承载Frizzled-6的运输工具 PCP是一个对人体组织发展及器官运作起着关键作用的生物过程。PCP机制出错,会导致人体出现神经系统失调、骨骼发育异常或先天性心脏病等。更坏的情况是,癌细胞可夺取并利用PCP这个机制,促使其生长及扩散。 为替癌症治疗提供一个新方向,由科大理学院生命科学部助理教授郭玉松领导的团队,近日揭示一种名为卷曲受体6(Frizzled-6)的PCP核心蛋白,从细胞中被传送至细胞表面以调控PCP的路径。了解到这个运送路径,科学家便可研究堵截卷曲受体6的运送方法,从而关闭被癌细胞干预的PCP机制,以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了解其他相关的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基因突变机制 为致命脑癌患者带来新治疗线索  
新闻
研究及科技, 人工智能
冯雁教授用科学揭开COVID-19神秘面纱(只供英文版本)
Prof. Pascale FUNG Helps to Debunk COVID-19 Myths with Science
新闻
研究及科技,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新冠疫苗研发更进一步(只供英文版本)
HKUST Sets Up a Platform for Real-time Reporting of Vaccine Target Recommendations for COVID-19
新闻
人造眼, 仿生学, 生物医学工程,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研究及科技
科大研发出世界首只具有三维视网膜的球状人造眼
一支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团队,近日研发出全球首款3D人造眼,其功能不单比现时的义眼优胜,于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够超越人眼,为视障患者、失明人士以至人型机械人获取视力带来新希望。 目前的义眼技术数据源:采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希尔马Second Sight Medical Products, Inc. 多年来,科学家尝试复制与人眼结构及清晰度相符的生物眼,惟目前义眼技术仍主要停留在附有外置电线的眼镜模式,而所应用的是2D平面感光器,影像像素亦低。然而,由科大研发的「电化学仿生眼」,不仅首次复制了人眼的结构,更可能于不久的将来,提供比人眼更清晰的视力,以及包括红外线夜视等其他功能。
新闻
金融科技, 企业管理, 商业, 调查
香港首个金融科技业人力资源研究归纳13项人才关键能力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科大商学院)公布一项名为《金融科技业界专才发展、能力与人力资源》的研究结果。鉴于香港对金融科技专才的需求日益殷切,这项深入的研究就业界现况和人才发展总结出十项观察和提出十项建议,以及罗列出十三项业界最重视的能力。该研究是香港首次同类项目,获包括银行、保险公司、监管机构和虚拟银行等超过八十间金融科技机构支持和参与,以加深了解香港的金融科技专才供应。研究结果已归纳成报告,详细列出主要观察所得和提出多项建议,内容包括有关培训与教育、专业资格、规管框架与政策等。研究目标对象为香港金融科技界的专业人士,分三个阶段于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间进行,包括 (1) 访问行政人员、(2) 业界问卷调查,以及(3) 验证环节。研究亦罗列出十三项业界认为最关键的核心能力,有助本地金融科技人才成功发展。 与人才相关能力与商业与客户相关能力与工作方式相关能力- 创业精神- 学习敏锐度- 应对不确定情况- 创新导向- 文化创建
新闻
研究, 创新, 先进材料, 物理学
科大研究团队成功实现新材料产生机制 成果将用于芯片设计、量子计算及隔音降噪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近日在新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结合二维材料与拓扑材料的特性,首次发现一种具有「第二类狄拉克锥」的新材料的普适产生机制并在声学实验中实现了该材料的许多奇特性质,改变了过往只能在苛刻条件下零星获得该材料的窘况。该机制可指导制备对外界信号例如电场、磁场、光波、声波等具有特定方向性响应的新二维材料,将为现代电子通讯、量子计算、光学通信、甚至隔音减噪材料等方面带来重大应用价值。 香港科技大学科研团队用超冷原子解密三维拓扑材料
新闻
仿真建模, 公共政策, 健康, 跨学科, 计算机科学
科大共同领导研究:随社交距离限制放宽   全民戴口罩防止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具迫切性
正当全球政府计划逐步解除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实施、导致日常生活受到影响的「封城」或社交距离限制措施,一个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计算器科学家共同领导的跨学科研究最近发现,全民戴口罩是具迫切性的非药物解决方案,可以在没有任何有效疫苗或治疗方法面世之前遏止新冠肺炎传播或防止第二波疫情爆发。 由计算器科学系吴德恺教授共同领导的团队,建立了两个理论性数学模型预测随时间推移,人民戴口罩对疫情的影响。第一个模型运用了标准流行病学SEIR模型1推算全民戴口罩的效果。第二个模型是由人工智能启发的行为者基础模型,清晰地模拟因为在物理空间中移动的个体之间的接触而发生的感染。研究团队亦考虑到口罩的有效过滤程度不同,发现民众即使只使用廉价、十分容易购置的非医用口罩,或仅具有70%有效过滤程的自制口罩,模拟结果仍然相同。此结果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一些个别地区必须为医护人员保留医用口罩。 团队的模拟结果显示如果在首轮疫情爆发大约50天后及解除「封城」措施之前,绝大多数(80-90%)的公众都佩戴口罩,新的新冠肺炎感染数字可显著下降,避免第二波爆发。不过,如果没有全民戴口罩(例如,只有一半的人口使用口罩)或者如果迟了推行全民戴口罩(例如推迟到首轮疫情爆发后第75天才进行),要显著减缓的病毒传播就变得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