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Group photo
新闻
海洋科学, 气候变化, 可持续性
科大汇聚国际专家推动CliMetS大科学计划 勘探海底甲烷渗漏应对气候威胁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联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州海洋实验室)及全球逾200位专家,成功启动「海底甲烷渗漏对全球气候的影响(CliMetS)」大科学计划。作为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海洋十年)认可的倡议之一,CliMetS大科学计划致力绘制全球海床甲烷渗漏分布图,并测量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科大近期于南美洲及非洲合办两场重要的国际研讨会,旨在凝聚全球力量,填补各国在海底甲烷渗漏研究的空白,深化跨洲合作。搭建桥梁:促进知识交流与能力共享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其20年间的增温效应是二氧化碳的80倍以上。在海床下储藏的大量甲烷一旦被释放,将大幅加速气候变化。 然而,其渗漏规模与机制仍是科学界最迫切的谜团之一。为填补这方面的关键研究空白,科大海洋科学系讲座教授、广州海洋实验室副主任兼香港分部主任钱培元教授担任CliMetS大科学计划的负责人及管理委员会主席,致力将零散的区域性研究化零为整,并推动计划成为一项全球性行动。钱教授强调计划的重要性:「CliMetS大科学计划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知识交流与能力共享,尤其是在南半球资源匮乏的国家,他们往往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基础设施及先进技术。通过利用中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尖端科研技术与设施,包括中国科研考察船『 深海一号』及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我们希望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国际联合航次进行大规模的甲烷渗漏勘探。」他强调,区域研究议程须由各地区持份者共同制定、共同主导。区域研讨会共商协作路径 共筑行动成果CliMetS大科学计划由广州海洋实验室、科大、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及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等主要机构共同发起,该计划透过一系列地区研讨会,凝聚当地专家共同制定研究重点、议定行动方案,已取得显著进展。近期的研讨会更吸引近80位新成员加入CliMetS计划,至今已得到来自全球53个国家、138所机构共217位科学家的支持。这些共同协作已成功建立一个紧密联系的全球科研社群,并带来具体行动成果。其中,科大上月于南美洲及非洲合办两场标志性研讨会:
由科大工学院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瞿佳男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项崭新技术,以近乎无创方式对清醒状态下的实验小鼠大脑进行高分辨率图像扫描,未来将有助探索人类脑部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运作。
新闻
计算机工程, 创新
科大学者开发高分辨率脑成像技术 首次实现小鼠大脑实时观测 为人类大脑及神经疾病研究带来突破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脑成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一项全球首创技术,能够以近乎无创方式,对清醒状态下的实验小鼠大脑进行高分辨率图像扫描。这项创新技术毋须对实验动物实施麻醉,使科学家能直接观察大脑在自然运作状态下的组织活动,未来将有助深入探索人类脑部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运作,为神经科学研究开辟全新路径。人类大脑构造极其复杂,科学家一直试图利用脑成像技术探索其运作机制。然而,现有成像技术如磁力共振成像、脑电图、电脑断层扫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均难以解析大脑微细结构及工作机制。由于小鼠在基因和生理结构上与人类高度相似,常被用作实验模型,用于研究阿兹海默症、亨廷顿舞蹈症、脑痫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及多种人类癌症疗法和疫苗效用等。然而,在麻醉状况下,小鼠的血液循环、胶质细胞形态及神经元活动会发生显著改变,实验效果远不如清醒状况理想。此外,小鼠在自然活动时亦会导致扫描图像模糊,令观察大脑细微部位的活动变得十分困难。由科大工学院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瞿佳男教授带领团队开发的新技术「数字复用焦点感测与整形」(Multiplexing Digital Focus Sensing and Shaping,简称MD-FSS),建基于团队2022年在《自然 – 生物技术》期刊发表的「 模拟锁相相位检测焦点感测与整形(Analog Lock-in Phase Detection Focus Sensing and Shaping,简称ALPHA-FSS)技术进一步开发而成。 ALPHA-FSS利用三光子显微镜,具备高精度和高校正阶数的优势,能以亚细胞级分辨率观测脑部深层组织。然而,ALPHA-FSS的焦点测量速度仍不足以清晰捕捉清醒小鼠大脑组织的活动状况。此外,小鼠颅骨的厚度和密度亦会显著吸收和散射进入大脑的光线,令双光子显微镜难以穿透颅骨。 即使是大脑表层区域,图像质素也会因此下降,导致成像效果不佳。
 AI Literacy Hub
新闻
教育, 人工智能
科大与所罗门教育展开策略性合作 宣布成立人工智能素养发展中心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所罗门教育集团(所罗门教育)展开策略性合作,成立人工智能素养发展中心(中心)。人工智能素养发展中心的成立旨在响应《行政长官2025施政报告》中有关促进数字教育的倡议,并结合科大于人工智能(AI)领域雄厚的教研实力与所罗门教育强大的网络,以提升香港全民AI素养。多位嘉宾获邀出席启动典礼,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以视像形式参与)、所罗门教育主席兼联合创始人梁锦松先生、所罗门教育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陈芷茵女士及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提升AI素养推动数字化转型蔡若莲博士恭贺香港科技大学与所罗门教育的策略性合作,并认为中心的成立是香港教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她说:「此中心对培育香港在人工智能驱动社会所需的核心技能、推动创新及建立面向未来的人才库至关重要。 教育局致力推动转型,将于明年发布中小学数字教育蓝图,制定推动数字教育的策略措施。 中心正是我们所需协作精神的有力见证。 透过政府、学术界与业界携手合作,我们将赋能教育工作者,激励同学引领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梁锦松先生表示此项合作代表了所罗门教育与科大对下一代的共同承担,致力培育学生与教育工作者的竞争力及科技素养。他指出:「在所罗门教育,我们一直走在人工智能倡议与实践的最前线,积极推动新兴科技在教育的负责任应用。 中心的成立是建设香港成为区内人工智能人才培训的重要新里程。 我们的目标是协助学校、教师和学生负责任且有效地掌握人工智能。 透过此次策略性合作并在政府支持下,我们将培育具未来竞争力的人才,促进创新,并为下一代建立长远的正面影响。」叶玉如教授衷心感谢所罗门教育的合作机会,并表示:「通过我们的合作,中心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开发教育项目以提升中小学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并开展社区活动,向公众宣传人工智能的发展。 中心的成立体现了我们共同致力于教育创新的愿景。”她续强调,大学的一系列举措,包括这个新近成立的中心,以及早前成立的科大冯诺依曼研究院与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均与政府促进数字教育的倡议相契合。 叶教授表示:「所有这些具体的努力都旨在让我们的课室和学生具备面向未来的能力,并使香港走在全球创新的前沿。」
香港科大获联合国支持成立「Urban-PREDICT国际协调办公室」
新闻
气候韧性, 可持续发展
香港科大获联合国支持成立「Urban-PREDICT国际协调办公室」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宣布为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旗舰项目Urban-PREDICT成立国际协调办公室,彰显大学在城市气候科学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办公室开幕典礼汇聚多位国际顶尖科学家、政府部门代表及业界专家,同场更举行城市气候预测与韧性圆桌会议,旨在推动尖端科学应用及跨领域合作,为全球共同应对城市气候风险迈出重要一步。城市气候科学的全球枢纽全球城市正面对极端高温、洪水、风暴及空气质素恶化等日益加剧的风险。为应对这些挑战,世界气象组织旗下世界天气研究计划开展Urban-PREDICT项目,工作涵盖预测、风险评估、早期预警、数据整合、共融治理、社区意识及变革性行动,旨在协助城市更好地预测及管理这些与日俱增的威胁。Urban-PREDICT项目由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副主任及教授陈飞教授共同领导,汇聚来自全球六大洲的科学家,共同开发新一代城市级别灾害预测及预警系统。新成立的国际协调办公室落户科大大气研究中心,作为项目的全球枢纽,致力协调国际研究、城市示范项目及跨领域伙伴合作。科大作为承办机构,将在研究成果转化落地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势将扮演连接国际专业知识与城市实际需求的桥梁角色。 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主任兼讲座教授及国际协调办公室主任刘启汉教授表示:「国际协调办公室落户科大,印证我们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研实力和领导地位。 香港正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热岛效应及空气污染问题等严峻的城市挑战,突显建立韧性城市模型的必要性。 我们的使命是将尖端研究转化落地:推动更智能的城市规划、保障生命安全,并构建抵御气候变化的持久韧性。」
科大之光:学生健儿体育学业两生辉
香港科大故事
本科生, 社区, 体育
科大之光:学生健儿体育学业两生辉
精于一艺已属不凡,双轨兼擅更是难得。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一群学生运动员正身体力行,证明卓越的体育成就与学术追求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今年,科大透过由教资会推行的「学生运动员学习支持及入学计划(SALSA)」,迎来11多位杰出香港运动员。这项计划提供灵活的学习安排和财务支援等,让学生运动员在追逐体育梦时,无需割舍学术理想,得以双轨并进。在这批令人鼓舞的新生中,四位优秀运动员的故事尤为动人,他们的经历不仅展现了坚韧、创新与抱负,更体现了科大所秉持和引以为傲的核心价值。 林新栋同学:求知若渴的赛艇冠军自15岁踏上赛艇之路,林新栋同学已全职投入这项运动11年,现在他正要开启学术上的新篇章,继取得健康教育学士学位后,他现就读科大工商管理学课程,盼在水面以外拓展更广阔的知识海洋。林同学曾于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男子双人赛艇项目夺得金牌,翌年更获颁香港荣誉勋章。 一路以来,他的成功证明了纪律的力量,从晨曦初现到日落西山,皆在水上奋力划桨,晚上仍坚持三小时自修。经过去年极为严格的训练,这份坚毅如今转化为学业上的动力,他期望能将体育经验与商业智慧结合,探索更多如启德体育园的新兴发展机遇。
香港科大在2026年度QS亚洲大学排名跃居亚洲第六 全港第二
新闻
排名
香港科大在2026年度QS亚洲大学排名跃居亚洲第六 全港第二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再创佳绩,于今日公布的2026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跃居亚洲第六,雄踞全港第二。科大的发展稳步向前,与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建构「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宏观规划同轨并进。科大在推动创新跨学科教育、拓展国际视野,以及构建充满活力的尖端研究及具变革性学习环境方面,成绩斐然,备受国际肯定。科大在国际化及声誉方面表现卓越,多项关键指标均十分出色,充分体现了大学致力建立多元包容、紧扣国际的学术社群,以及在支持香港发展为领先国际教育枢纽中所担当的角色。在研究成果方面,科大于首尔举行的QS亚太高等教育峰会上获颁极具声望的「研究探索大奖」。此殊荣旨在表彰在研究质量及学术影响力表现卓越的院校,尤其嘉许其在顶级期刊发表的成果,以及获专利引用的研究产出——展现了学术研究成果在科技创新与商业领域的扎实落地。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对大学在国际排名中取得佳绩表示欣喜,她在回应时指出:「适逢科大即将迎来35周年校庆,这项排名成果对我们而言既是肯定,也是鼓舞。这份殊荣印证了全校师生、职员与校友的共同努力,亦是对香港特区政府推动'留学香港'愿景的重要支持。『研究探索大奖』尤其反映我们在卓越研究与创新方面的持续深耕,具体体现于在顶级期刊发表的丰硕成果,以及研究透过专利引用所展现的实际影响力。」叶玉如校长进一步强调:「科大的使命,是为世界带来实质的改变。我们以此为目标,致力培育具国际视野的人才、推动能改善人类生活的研究,并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全球最迫切的挑战。科大『凡事皆可为』的精神,正是表达我们怀着谦卑之心、热忱之志,在贡献所学与引领创新的道路上,始终如一地实践我们的使命。」科大一贯将排名视为参考指标,以此检视自身表现。科大将一如既往,坚守对卓越教学、研究及知识转移的追求,致力为香港、国家乃至世界作出实质贡献。
科大工学院研发超高效红色量子棒QR-LED 大幅提升屏幕色彩鲜艳度及亮度
新闻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研究及科技
科大工学院研发超高效红色量子棒QR-LED 大幅提升屏幕色彩鲜艳度及亮度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领导的研究团队在量子棒发光二极管(QR-LED)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为红色QR-LED创下了破纪录的高效率水平。 这项创新有望彻底改变下一代显示与照明技术,为智能手机和电视用户带来更生动、更优质的视觉体验。发光二极管(LED)早于数十年前已应用于电子产品,直至近年量子材料出现,催生出量子点LED(QD-LED)和量子棒LED(QR-LED)。 与目前主流的LED技术相比,QD-LED能够提供更高的色纯度(颜色鲜艳程度)和亮度。 然而,光取出效率是主要障碍,因为它为外部量子效率(EQE)设定了根本性的上限,从而阻碍了性能的进一步提升。QR-LED所采用的量子棒是一种细长形的纳米晶体,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 通过改良设计,可优化光的发射方向,从而提高光取出效率。 然而,QR-LED面临两大技术挑战:一是材料在吸收光子后,其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即发射和吸收光子数量的比率)较低; 二是薄膜质量较差,容易引起漏电流现象。为突破现有局限,由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副教授Abhishek K. SRIVASTAVA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精细的合成工艺成功提升了QR-LED的光学性能,并实现了红色和绿色量子棒在尺寸分布和形状上均一,令光致发光量子产率显著提升至92%,这些特性对于优化QR-LED性能至关重要。过往的研究一直忽视了不规则量子棒薄膜所引起的漏电流现象,以及该问题对QR-LED外量子效率的负面影响。 为此,团队构建了一个等效电路模型,以深入分析传统QR-LED结构中的漏电流问题及其器件的工作原理,从而开发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抑制电流泄漏。 通过对QR-LED器件结构进行优化改造,团队在提升载流子注入效率的同时,显著抑制了漏电流的现象。采用新技术后,经优化后的红色QR-LED实现了高达31%的外量子效率,亮度达110,000 cd m⁻²,创下了红色QR-LED研究的新纪录。 为验证该技术的通用性,团队以相同方法应用于绿色点棒状量子棒,同样取得满意结果:外量子效率20.2%,并实现了250,000 cd m⁻²的超高亮度。 有关成果不仅证明了团队的创新方法有效,也展示了其在不同颜色和形状量子棒的庞大应用潜力。
科大举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与文化共创高端论坛」
新闻
科大举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与文化共创高端论坛」
国家「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香港特别行政区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追上发展创科与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列车。 为此,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跨学科学院联同媒体智能研究中心今天举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与文化共创高端论坛」,汇聚逾三十位政府官员、学者、传媒界、商界和文化界专家等,共同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框架与文化共创路径,携手打造未来治理新图景。同场举行的科大「媒体智能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标志着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媒体创新领域迈向新里程。 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与媒体创新的前沿研究与实践,成为科大跨学科创新研究的重要枢纽,展现大学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治理、媒体、文化、教育、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决心,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学术与技术支撑。科大首席副校长兼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郭毅可教授及跨学科学院院长屈华民教授致欢迎辞,为活动揭开序幕。 郭教授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科大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科大与五所本地大学及一所海外大学共同成立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HKGAI),旨在加强香港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至于新成立的科大'媒体智能研究中心',则充分体现了科大为构建一个治理完善、注重创意文化的人工智能生态框架所作出的努力和决心。」为进一步提升跨学科研究与教学能力,科大于2023年将大学跨学科课程事务处升格为跨学科学院,积极推动艺术科技和生物设计等新兴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是次论坛为大学创立35周年志庆预热活动,以及校内最重要的跨学科学术盛事之一,设三轮主题演讲和创新论坛,以及两场炉边对谈。主题演讲重量级嘉宾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个人资料私隐专员钟丽玲女士及署理知识产权署署长曾志深先生,从政府角度阐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政策及规管框架最新发展,议题涵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及应用指引、 个人资料保护及人工智能作品版权等。